一年365天,不是在迎检就是在填报表
排查整治一轮又一轮
急难愁盼和“老大难”问题却常治常存
前有考核排名催着、后有追责问责压着
支撑落实的保障措施却“很不给力”
……
当前,一些地方在安全生产领域形式主义盛行,“姿态式”督导、“虚浮式”检查、“运动式”整治等怪象频出、愈演愈烈。
不仅徒增基层负担,还严重影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正常秩序。
一些地方,基层干部连续多年未休假的情况普遍存在,“越到节假日越忙”已成为“风尚”。有基层干部反映,一些领导干部把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当作“表演作秀”,平时不作为,只挑节假日督导。
名义上是“四不两直”和“明查暗访”,实则督导方案前后打磨至少一个星期,督导点位怎么选、督导线路怎么走,都要提前踩点送审;看似带头履职,实际仅是看一下现场、听一下汇报、提两句要求;看似以身作则,实则前呼后拥、走马观花,既没有查清病根,更没有对症下药。虽然人在一线,但出勤不出力,只为“打卡签到”,照片一拍、工作群一发,就算履职尽责了。
“一厂出事故、万厂受教育,一地有隐患、全国受警示”,这是总结吸取事故教训、举一反三避免同类事故发生的有效做法。然而,一些地方在开展警示教育过程中,只追求行动反应的速度,不看重整治攻坚的效果;既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区各行业领域的差异性,也没有因地制宜、结合实际执行政策,动辄全面停产停业整顿,开展“一人感冒全员吃药”的简单化、“一刀切”式行动。这样的警示教育,看似轰轰烈烈,实则收效甚微。有基层干部坦言,当前,基层部门普遍人手不足,有的科室只有科长没有科员,有的科室对应上级4个处室,还有的科室每个人要对接几个部门,完成本职工作就已捉襟见肘、力不从心。为应付层出不穷的各类整治行动,他们只能“白加黑”“5+2”。此外,一些上级部门为调度安全生产情况,层层下发各类表格,有些需填报的数据明明一样,只因上级部门不同,只能重复填报、多头填报。安全生产一边连着经济发展,一边连着民生福祉。安全生产工作想要取得实效,必须着力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。首先,要打心底里重视安全生产工作,多办实事、想实招、重实效。党政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,既要迈开步子,又要沉下身子,多深入基层去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特别是安全生产领域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做好“解剖麻雀”的工作。在一家国有控股的危化企业,某设备至今已使用14年,压力表等关键组件、仪表已经失效,当得知更新设备要花10多万元时,企业负责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笔钱可以“养一名中层干部”了,于是推说“先将就用”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,这样的情况并不少。倘若党政领导干部能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类似的“老大难”问题上,摸索总结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,想必就不会出现隐患常治常存的情况了。其次,要多给基层解决问题、少给基层添麻烦、慎给基层打板子。在推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,少些乱指挥、帮倒忙,要结合基层实际情况,出台有针对性的考核方法和政策,并及时补齐基层队伍建设、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的短板。有基层人员表示,有些上级部门在面对基层单位上报的隐患整改经费需求时,无论大隐患、小隐患,要么按部就班一道道关卡层层审批;要么能拖一天是一天,最终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反馈结果,严重影响了基层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。基层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真金白银来支持,上级在部署工作时,切忌口惠而实不至。日前,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委办出台《整治安全生产领域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若干措施》(点击查看相关报道),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问题,制定了12条具体措施。如,督导巡查过多过频、重复扎堆、混乱无序,就严控督导巡查的总量和频次;考核指标数量繁多、迎考任务繁重,就对考核指标进行“瘦身”;监管干部不愿担当、不敢作为,就明确对确已履职尽责但因难以预料等客观因素导致失误的,按规定免予追究责任。这样的做法着实为基层减负松绑开了个好头。各地要多倾听基层的心声,多到一线看看实情,把当前存在的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梳理出来,有的放矢出台解决问题的实招、硬招。●来源:中国应急管理报5月25日三版 原标题《多办实事、想实招、重实效,破解形式主义突出问题》责任编辑:樊晓丽
●编辑:戴越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